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蒲節濃情在鹿港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吳宜洋先生,民國七十三年考取志願役預官;四年後轉任軍訓教官,服役二十餘年退伍,現從事電子書研製、教學。 
 
我的家鄉鹿港,端午節仍然保存熱鬧、溫馨的傳統習俗。
小鎮裏,每家每戶的婦孺老幼幾乎都會包棕子。相傳百年鹿港風味的包棕要訣,先將糯米泡水八小時後,炒熟;再用糯米水洗淨桂竹或麻竹葉,晾乾,同時將香菇、豬肉、乾蝦仁、醬油等配料,炒熟備用。
包粽時將竹葉摺成漏斗形,放入炒糯米,包成三角錐狀,大小和配料,可依喜好調整。若要包超大粽子,可用二片以上竹葉,然後用鹹草或棉線,從粽子中間腰身處綁緊,完成一大串後,放到蒸籠煮熟。蒸好的粽子,黏稠爽脆,QQ的感覺,美味可口。但也有人家,用生糯米包,也就是未炒過的,加上配料,包好就直接放進鍋子加水煮;此種粽子既熟且爛,臺灣各地大都是這種粽子,同樣可依口味,選擇烹飪方式。蒸煮好的粽子,通常會和至親、左鄰右舍先分享。
由於端午節正值農曆五月「百毒月」,天氣炎熱,百蟲孳生,清掃消毒特別重要。
鹿港鎮民本就愛乾淨,年逢端午,家家戶戶更要整理家務、清掃環境,「由上而下,由內而外」,乃至公共巷道,凡一般容易藏污納垢的地方,都澈底清理。鎮民常說一句俗語:「您好,我好,大家好,您家乾淨,我家乾淨,大家乾淨,遠離病痛,健康長壽!」母親長年住在鹿港,每次打掃都順便將左鄰右舍街道,清理乾淨。
打掃乾淨後,因恐端午節後蛇蟲活躍、瘟疫猖獗,大家在門前門後及窗檯上,懸掛菖蒲、艾草及榕樹枝葉,用以避邪驅蟲、消除疫病,這可能是受到白蛇傳故事的影響。
端節中午十二點整,我們全家人聚集在大廳堂,進行「吃棕子」、「立雞蛋」等親子活動;大夥一面品嘗粽子,並準備五顆雞蛋,看誰是最有定力、最專心的「立蛋高手」;若能連立五顆蛋,表示那一年運勢將順利暢達。為何要五顆蛋呢?乃是配合「五月」之「數」,以及天地間「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」等五行之「理」。
鹿港龍舟競賽,已有兩百多年歷史,龍舟以古法製作,且保有泉州「龍王祭」傳統,以迎龍王祈福祛瘟疫。每年慶端陽,以「龍王祭」揭開序幕,恭迎一級古蹟龍山寺的「龍王尊神」及天后宮「水仙尊王」,並為龍舟掛紅綵、遮龍眼及花環、餅圈,起駕踩街,鞭炮響個不停。行經鹿港天后宮時,多人抬起鹿港龍山寺號、天后宮號、宏碁號、寶成號、秀傳號及林進春號等六艘龍舟,齊向媽祖行禮,祈求風調雨順、國泰民安;在陣頭、花車、鼓陣車隊簇擁下,往彰濱工業區吉安水道競賽場,由縣長擔任主祭官,為龍王開光點睛、祈福。祭典完成,龍舟競賽正式開始。
彰濱吉安水道,區域寬廣,競賽隊伍由全臺各機關學校派出,每艘載十七名選手,龍首一人為搶標(龍旗)手,後設一名打鼓手,龍尾一名為舵手。鳴槍後,水波濺起,喊聲震天;選手們賣力划槳,奪標瞬間,歡呼聲立由航道傳出,如潮的人海,接連的掌聲,將鹿港端午盛況,推上最高點。
此外,端午「詩人節」,各地詩人、樂師和詩友畫家,聚集在一級古蹟的鹿港龍山寺「聚英社」,吟詩、作對、揮毫,彈琴鳴鑼,最具特色的是南管絃樂演奏,曾多次榮獲文化藝術薪傳獎殊榮,沉浸在一片思古幽情中。
從軍離鄉轉眼將近三十年,但鹿港小鎮過端午節慶的情景,仍令我懷念不已!
(點閱次數:1040)